编者按:
过去投资人喜欢追风口,当一个赛道火了以后,自己不投感觉就跟不上时代。如今大环境不好,一下子让大家认清事实,风口不是那么好追的。如果一家机构只知追风口,最后的结局会很惨。
五岳资本创始合伙人蒋毅威用“皇帝的新衣”这个关键词来总结2018年的投资界,想要说的是,风口过去后,人们才发现其实很多人在裸奔。只是以前没人愿意承认罢了,一些在牛市进入热门赛道的基金,如今面临着尴尬局面,要么无法退出,要么只能亏本退出。
不过,正如冬天对一年四季不可或缺一样,对于投资行业来说,寒冬也是有必要的,它能挤掉泡沫,让投资机构和创业者都回归理性。蒋毅威认为,当下是最好的投资时机,因为创业者回归理智,期望值降低了,股权比例的谈判难度比以前低了,大家走到一起的概率会更高。
正文:
今年风险投资市场供给端发生了变化,以前人民币资金很多,现在很难募集了。与之相反,美元基金的募集要容易一些。
幸好我们未雨绸缪,早在四年前就制定了双币基金的发展策略。虽然一开始美元募资很难,2014年第一次募集第一期美元基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,第二次花了半年的时间,但现在看来很值。
虽然今年整体大环境不乐观,但我认为在投资上对细分领域的看法,不应受宏观因素的影响,无非是估值高低的问题。信心低的时候,估值低,水分少;信心高的时候,水分多,估值高。在信心低的时候投一定是正确的。
对于一家投资机构而言,最怕的不是投错,而是不投。今年五岳资本资金池充裕,总共投了约20家公司,总金额在1亿美元左右,和去年差不多,作为早期VC机构来说,这算是比较活跃的一年。我认为,2018年的机会非常好,把握住这个机会,可以让我们基金未来三年的业务更有保障。
市场上有很多人说,随着去杠杆起作用,经济形势转好,明年第三季度可能是最坏的时间点,应该在拐点出现后再投。我不这么看,我认为,最好的投资机会在拐点出现之前,因为所有人都想抄底,但是“底”的把握比较难,当所有人意识到“底”已经过去时,大家都杀进来,基金又多了,非理性投情况会再次出现。
我们是逆向投资者,当市场信心不足时,我们信心满满;当市场信心高涨时,我们认为这个市场有问题。因此,在我看来,当下是最好的投资时机。
因为创业者回归理智,期望值降低了,股权比例的谈判难度比以前低了,大家走到一起的概率更高。以前市场信心高涨时,创业者要融几百万美元,只愿意稀释5%到10%的股份。对于我们坚定早期要做基石投资者的机构而言,这个比例有点低,我们希望占股能达到15%到20%。
这几个月我特别忙。很多朋友给我打电话,问我是不是很闲,很多其他机构12月都是最轻松的。我告诉他们,我现在忙得连开年会都没空。今年第四季度是五岳资本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季度,无论融资还是并购退出,证明了我们对市场风险的预判和逆向周期投资理论是正确的。
年底,我们将迎来成立五年来第一个上市的企业,之前我们投资的很多项目都选择通过并购退出,我希望明年有更多。我们认为,从退出回报的角度说,未来并购可能比IPO要好。因为无论在美国、香港还是A股,二级市场的表现都不太好。当然,我们还是相信,最好的公司还是应该IPO。
在我看来,基金的重要责任是控制波动,能带来稳健的回报,长期的收益,这是所有做基金人的梦想,我们的策略在早期基金中相对很安全。
在选择投资标的的时候,以前投资人只关心收入怎么样,创业者也只盯着收入看。我觉得这个指标的参考意义不大,投资应该看现金流和毛利,因为其他数据都可以造假。尤其在消费赛道上,这两个指标非常重要。
现金流体现一家公司管理供给和需求的能力,能先收钱,后付款,现金流就好。毛利是买和卖的差价,代表一家公司的定价权大小,反应企业在行业的地位。如果这两个指标都表现良好,则代表这家公司的表现不错,即便亏损,也可以投。
我认为,在本轮资本寒冬中,靠融资生存的公司会很难熬。这种企业我们投的不多,因为我们过去就觉得靠讲故事来融资的模式不会长久,泡沫吹得越大,死得越惨。这些创始人现在每天想的是如何转型,如何把业务从烧钱变成挣钱。不过,创始人和企业的基因是很难改的。
在我们早期基金的眼中,如果一个项目没有前景,可以早做调整,不要拖到最后,融了几亿美元、几十亿美元,最后公司倒闭了,就会害了所有人,代价就太大了。而过去有太多这样的项目受追捧,有太多这样的人成为明星创业者。
我觉得,今年可以用“皇帝的新衣”这个关键词来总结投资行业,本轮调整让大家认清一个现实,其实很多人在裸奔。有些基金在牛市进入,熊市要么退出不了,要么亏本退出,很惨。
对于我们而言,寒冬很有作用,能让我们总结出什么样的创业者更值得投资,什么样的创业者不值得投。之前我提醒创业者,不要盯着收入数据,要关注现金流,有的创业者已经改过来了,还有的没听,现在差别很大。
寒冬对创业者也有好处,以前创业者大多处在很焦虑的状态中,满怀憧憬,估值很高,觉得自己是风口上的猪,如今心态平和多了。心态平和的时候所做的决定很可能是对的,因为想的没有那么多,不会一味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目标。
不过,现在投资行业有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现象,过去投了一堆亏本生意的基金,现在又要投盈利的公司。这很好笑,有投资人说,投了一年的公司净利润有三千万,那又怎么样?说明自己能过冬吗?
我们对所有盈利的被投公司说,要把钱都花掉,留着当守财奴有什么意义?需求端和供给端此刻都是花钱最有效率的时候,因为产品和服务都便宜,这是企业抢占市场份额、抢占资源的最好时机。
对我们来说,净利润留在账上是风险,说明创业者不知道怎么花钱,乱花钱和不会花钱的创业者都不能投。只有最会花钱的创业者,才能成长得快。
今年我们投了约20家公司,其中消费占一大半,金融占三分之一,剩下的是数字经济类。我们每年都会投两三个数字经济项目,这类项目创业成功率很低,但也有可能成为一家大公司。因为,数字经济项目是基于社交基础上的,而社交没有国界,中国创业者经验又很丰富,做国际化还是有希望的。
在金融科技上,今年我们投了五家,这几个公司表现都很好。趣店上市后,很多人觉得金融科技风口结束了,我们则认为还有机会。金融是可以被一夜归零的行业,所以我们很看重创业者对合规的理解。国内金融创业者大多来自互联网,容易走进一个怪圈:腾讯和阿里的策略就像法律,政府的法律可以忽略不计,这是互联网人的通病。金融不能被颠覆,金融人应该对监管有敬畏之心,做的事应该在监管范围内最大限度变现。
在消费领域,我们不会特意去追微信生态、下沉城市这样的风口,虽然有红利,但归根结底还是看现金流和毛利。
所谓流量红利期,无非是获客成本低,但是当所有人都进场,成本肯定升高,这都是短期红利,不能成为一个公司长期成功的标准。也许有一两家公司趁着红利冒出来,但当所有人都意识到的时候,就没机会了。
发掘五环外人群也许是个突破口,但不算长期竞争力。真正有竞争力的公司能在全世界经营,比如麦当劳,他们根据目标市场调整自己的供应链。即便一个企业在三四线城市做得不错,但如果不能复制到一二线城市或者五六线城市,还是个问题。
今年火的社区拼团我们一个都没有投,因为现金流和毛利都不好。可替代渠道又太多,消费者随时可以去沃尔玛买水果,做起来全靠补贴。
我认为,投资和创业都要回归到毛利和现金流这两个指标上,行业找对了,可以去尝试各种商业模式。投资人过于追逐某个商业模式,会给创业者误导,让他们对自己的模式过于自信,不会转型,没办法根据市场动态而进行改变。(文:AI财经社/采访、整理:谭文琦 ;编辑:陈芳)